结果与分析
2.1 茶叶共晶点的测定与分析一般将物料的冻结过程分为3 个阶段: 晶核形成阶段、冰晶成长阶段、共晶阶段。在第1 阶段,物料会慢慢冻结, 内部仍有大量自由移动正负离子,电阻值变化不明显;第2 阶段,物料表面已经开始形成冰晶,随着温度的下降,内部冰晶的数量也在增加,自由移动离子减少,电阻值增大趋势明显;第3 阶段,即共晶阶段,物料被完全冻结,正负离子运动停止,电阻值突然增大,一般将电阻值突变温度定为该物质的共晶点[19-20]。采用1.3 节试验方法进行测定, 得到不同含水量绿茶的降温电阻变化曲线,如图2~5 所示。由图2~图5 可知, 随着茶样自身温度的降低,茶样电阻值逐渐增大。在冻结第1 阶段,结晶热的作用使茶样温度回升,并维持一定时间,各茶样电阻值上升趋势平缓。第2 阶段,各茶样电阻值显著增大。第3 阶段后,各茶样电阻值上升趋势缓慢。利用函数对图中曲线曲率变化较大范围进行拟合,求导以找出电阻值变化率最大点,确定其共晶点。以一级炒青为例,进行曲线拟合,测定结果
见表2 和表3。
2.2 茶叶共熔点的测定与分析
同共晶点测定方法,以温度为横坐标,电阻为纵坐标,得到物料的升温电阻变化曲线,如图6~
图9 所示。完全冻结物料随着温度的上升,冰晶开始慢慢熔化,当温度上升至某一点时,冻结物料开始有液态水出现, 此时温度为该物质的共熔点[ 21-22]。由图6~图9 可知,随着物料温度的升高,物料电阻值逐渐降低,由于物料内部冰晶熔化吸热,开始电阻值降低趋势不明显,当温度达到一定值后,物料电阻值显著降低,与其共晶点相比,此时电阻值变化趋势更为明显。采用函数对图中曲线曲率变化较大范围进行拟合, 求导找出电阻变化率最大点,确定其共熔点。以1 级炒青为例,进行曲线拟合,测定结果见表4 和表5。
茶叶共晶点、共熔点的变化规律共晶点和共熔点是物料的物理参数, 与物料的温度高低、物料所处何种状态和冷冻速率无关,只与物料的种类、物料的组织结构和物料的含水率、密度、浓度等因素有关[23]。结果显示:绿茶种类、等级及含水量不同,其共晶点和共熔点不同。由图10~图11 可知,炒青和烘青绿茶,其共晶点、共熔点不同,共晶点低于共熔点;1 级绿茶的共晶点、共熔点低于3 级绿茶。由表6 可知,绿茶含水量与其共晶点呈线性正相关, 相关系数最
高达0.993,最低达0.986,与其共熔点呈线性负相关,相关系数最高达-0.993,最低达-0.972。由此可推断绿茶共晶点和共熔点可能与其可溶性内含物含量有关,茶叶等级高、含水量低时,其细胞液浓度相对较高,冻结过程中固化越慢,故其共晶点较低,当温度上升,由于浓度较高,物质之间黏度增大,加大了物料熔化的阻力,需较高的温度才能使其达到共熔点,因此共熔点温度升高[22-24]。
共晶点、共熔点应用于真空冷冻干燥测定干燥样品的浊度、干燥速率和色差值,以色差值-a、Hab 值分别评价干燥样品的感官外形分和总分[17-18]。由图12 可知,干燥后茶样在干燥速
率、浊度值均表现为处理3 >处理2 >处理1 >处理4,其中处理1(52.21 NTU)和处理4(51.72 NTU)浊度极显著低于处理2 (82.74 NTU) 和处理3(120.74 NTU),处理1 与处理4 浊度差异不显著,说明茶样在进行干燥时,随着预冻温度、升华温度的升高,干燥速率增大,而温度升高,干燥后茶样结构损坏较大,茶汤浊度值增大。感官外形分和总分则均表现为处理3 <处理
2 <处理4 <处理1。其中处理1(-a 值2.38)和处理4(-a 值2.29)感官外形分极显著高于处理2(-a 值1.51)和处理3(-a 值1.24),处理1 和处理4感官外形分无明显差异,说明茶叶干燥时,预冻温度、升华温度的升高,干燥后茶样感官外形分和总分降低。
由以上分析可知,预冻温度、升华温度较低有利于干燥后绿茶综合品质的提升, 然而, 预冻温
度、升华温度过低,干燥速率降低,能源消耗增加。综合考虑,处理1 和处理4 在浊度值、外形、总分方面均优于处理3 和处理2。而处理1 干燥速率(9.50 g/h)极显著大于处理4(8.64 g/h),干燥速率提升9.95%。综合考虑,选择处理1 预冻和升华温度进行干燥,无论是从产品品质,还是经济效益方面均较为理想。
结论
本试验采用电阻法测定了绿茶的共晶点、共熔点,分析了不同绿茶种类、等级、含水量与其共
晶点、共熔点之间的关系。结果表明,不同绿茶种类的共晶点、共熔点不同, 共晶点低于共熔点;1级绿茶的共晶点、共熔点低于3 级绿茶;绿茶含水量与其共晶点呈线性正相关, 相关系数最高达0.993,最低达0.986,与其共熔点呈线性负相关,相关系数最高达-0.993,最低达-0.972。同时验证基于共晶点、共熔点的绿茶真空冷冻干燥,制得的绿茶在感官外形分和总分方面均优于传统工艺,干燥速率提升9.95%。 |